防范恶意中伤,从业员必知的自保攻略
- Simon Liu

- 10月2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业界近日正筹备一项Reference Checking Scheme,原意是防止有不良纪录的高风险人员在公司之间转职时,隐藏过去问题,藉此保障市场诚信。做法是:当公司打算聘请某位过去七年内曾于其他公司任职的持牌中介,就必须向前任雇主查询纪录。
这项制度早在 2024 年 7 月已于保险公司Agent之间正式落地,现在正讨论扩展至其他中介人类别。虽然计划细节尚未确定,但未来一旦实施,将直接影响每位从业员的职业安全与发展空间。
为何持牌人员也必须关注?
防止高风险人员流动的出发点是好事,但如果制度缺乏对个人的程序保障,就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,成为攻击无辜的工具。想象一下:
你并没有做错事,但某位前主管对你怀恨在心,或因利益冲突而想阻碍你再入行;
他在查核回复中留下失实、甚至恶意捏造的「评价」;
而这些内容在你全不知情的情况下,直接影响新公司聘用决定。
这不是假设性的法律故事,而是真实有机会发生、而且影响深远的职场风险。
在计划正式落地时,希望能融入完善程序保障,确保制度既防止高风险人员流动,又不会误伤无辜,包括知情权(Right to Know)、响应与申辩权(Right to Respond)、独立与公正性(Impartiality & Conflict of Interest Check)、申诉机制(Appeal)等等
但最终制度如何,我们作为一般从业员未必可以控制,但我们仍然可采取一些行动,尽量保障自己权益:
保存正面纪录:不要等到有争议时才东拼西凑——平日就要主动整理与保留所有能反映专业表现的纪录,例如嘉许信、客户感谢信、年度评核成绩、奖项证明、重要项目的完成记录等。这些文件在面对不实指控时,是最直接、最有力的反驳材料。
事前查阅个人纪录:在申请新职位前,可以主动向前主事人查询并索取你的工作纪录,看看有没有存在争议或误解的内容。及早发现问题,往往比事后纠正容易得多。
了解并运用《个人资料(私隐)条例》:该条例赋予你「资料查阅权」,可正式要求持有你个人资料的机构,提供他们已保存或曾向第三方披露的相关内容,包括评语。这是一条合法且直接的知情渠道。
及早反应与澄清:一旦怀疑自己被恶意中伤,不要等待或观望。应实时记录事件细节,收集相关证据,并在必要时寻求法律意见。同时,可向对方发出书面澄清,留存沟通纪录,作为日后可能需要的法律或行业申诉依据。
建立持续的专业声誉:声誉不只是在危机时防御,而是日常积累的成果。维持良好的行内关系、保持透明的工作态度、多与同事及客户建立正面互动,能在关键时刻形成一张无形的「信任保护网」,减低被恶意中伤的可信度与影响力。
结语
Reference Checking Scheme的出发点是为行业把关,这本身无可厚非。对一般从业员而言,这不只是遥远的监管安排,而是可能直接影响你能否获聘、能否续牌、甚至能否继续在行业生存的现实课题。因此,在制度正式落地前,必须先打好基础、建立档案、熟悉权益。一旦未来遇上风波,你才能手握筹码、沉着应对,确保自己不会成为制度漏洞下的牺牲者。



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