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奉旨合谋的启示:从介绍费规限看经济学的垄断与合谋理论(上)

  • 作家相片: Simon Liu
    Simon Liu
  • 10月28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保监局最近针对行业介绍费安排,提出「50%比例」的监管期望,引起业界不少讨论。我们之前已分享过,这次的规限其实是一次罕有的「奉旨合谋」机会——大家不再需要互相压价、比谁敢给,反而可以回归专业本位,守住利润。


但这个现象,其实不止是保险业的个案,更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典型场景:垄断与合谋。在利伯维尔场中,企业之间理论上应该互相竞争,令价格向下、效率向上,最终造福消费者。但现实中,当竞争过度,利润被压到无法维持,企业自然会寻求「稳定」的方法——例如合谋定价、划分市场、限制供应等。


这些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违法的,因为它们损害了消费者利益。但从企业角度来看,合谋往往是「稳阵又好赚」的策略。大家不再互相压价,利润空间稳定,市场竞争变得可控。这种模式在经济学上被称为「寡头市场合谋」(collusive oligopoly),即少数几间公司在没有明言合作的情况下,默契地维持某种价格或行为模式。

 

ree

而今次保监局的做法,正正是将这种「默契」变成「明文规定」。大家都知道介绍费不能超过五成,自然不会再比价。这种「奉旨合谋」的效果,等同于政府介入市场,设下一条底线,令行业不再陷入恶性竞争。

 

更有趣的是,这种安排不但没有损害消费者,反而是为了保障行业的可持续性。因为介绍费比例过高,最终受害的是经纪公司自己——利润被压缩,资源无法投入,风险管理失效,甚至出现不合规行为。当大家都守规矩,反而可以稳定经营,提升质素。

 

这也牵涉到另一个经济学概念:议价能力(bargaining power)。在过去的市场中,介绍人掌握客源,议价能力极高,经纪公司只能被动接受高比例要求。但当保监局介入,设下上限,介绍人的议价能力被削弱,经纪公司重新取得平衡,双方回到一个更健康的合作关系。


这种由监管主导的「合谋定价」,其实是一种市场干预(market intervention),目的不是打压自由,而是修正市场失灵(market failure)。当竞争变成恶性,当利润变成零和,当行业陷入「比谁更敢给」的死局,监管介入就是必要的稳定力量。


在下一篇文章,我们会进一步探讨这种行为在 Game Theory(博弈论)中的解释,尤其是「囚徒困局」如何反映行业的现实:大家不合谋,结果是双输;大家合谋,反而是双赢。而今次的「奉旨合谋」,正正是一次打破困局的契机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