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防範惡意中傷,從業員必知的自保攻略

  • 作家相片: Simon Liu
    Simon Liu
  • 8月29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ree

業界近日正籌備一項Reference Checking Scheme,原意是防止有不良紀錄的高風險人員在公司之間轉職時,隱藏過去問題,藉此保障市場誠信。做法是:當公司打算聘請某位過去七年內曾於其他公司任職的持牌中介,就必須向前任僱主查詢紀錄。

 

這項制度早在 2024 年 7 月已於保險公司Agent之間正式落地,現在正討論擴展至其他中介人類別。雖然計劃細節尚未確定,但未來一旦實施,將直接影響每位從業員的職業安全與發展空間。

 

為何持牌人員也必須關注?

防止高風險人員流動的出發點是好事,但如果制度缺乏對個人的程序保障,就可能被別有用心者利用,成為攻擊無辜的工具。想像一下:

  • 你並沒有做錯事,但某位前主管對你懷恨在心,或因利益衝突而想阻礙你再入行;

  • 他在查核回覆中留下失實、甚至惡意捏造的「評價」;

  • 而這些內容在你全不知情的情況下,直接影響新公司聘用決定。

這不是假設性的法律故事,而是真實有機會發生、而且影響深遠的職場風險。

 

在計劃正式落地時,希望能融入完善程序保障,確保制度既防止高風險人員流動,又不會誤傷無辜,包括知情權(Right to Know)、回應與申辯權(Right to Respond)、獨立與公正性(Impartiality & Conflict of Interest Check)、申訴機制(Appeal)等等

 

但最終制度如何,我們作爲一般從業員未必可以控制,但我們仍然可採取一些行動,盡量保障自己權益:

  • 保存正面紀錄:不要等到有爭議時才東拼西湊——平日就要主動整理與保留所有能反映專業表現的紀錄,例如嘉許信、客戶感謝信、年度評核成績、獎項證明、重要專案的完成記錄等。這些文件在面對不實指控時,是最直接、最有力的反駁材料。

  • 事前查閱個人紀錄:在申請新職位前,可以主動向前主事人查詢並索取你的工作紀錄,看看有沒有存在爭議或誤解的內容。及早發現問題,往往比事後糾正容易得多。

  • 了解並運用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:該條例賦予你「資料查閱權」,可正式要求持有你個人資料的機構,提供他們已保存或曾向第三方披露的相關內容,包括評語。這是一條合法且直接的知情渠道。

  • 及早反應與澄清:一旦懷疑自己被惡意中傷,不要等待或觀望。應即時記錄事件細節,收集相關證據,並在必要時尋求法律意見。同時,可向對方發出書面澄清,留存溝通紀錄,作為日後可能需要的法律或行業申訴依據。

  • 建立持續的專業聲譽:聲譽不只是在危機時防禦,而是日常積累的成果。維持良好的行內關係、保持透明的工作態度、多與同事及客戶建立正面互動,能在關鍵時刻形成一張無形的「信任保護網」,減低被惡意中傷的可信度與影響力。


結語

Reference Checking Scheme的出發點是為行業把關,這本身無可厚非。對一般從業員而言,這不只是遙遠的監管安排,而是可能直接影響你能否獲聘、能否續牌、甚至能否繼續在行業生存的現實課題。因此,在制度正式落地前,必須先打好基礎、建立檔案、熟悉權益。一旦未來遇上風波,你才能手握籌碼、沉著應對,確保自己不會成為制度漏洞下的犧牲者。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