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​機遇與挑戰

A.jpg

1)流程迅速

相比創業從零開始,收購現有公司可大幅縮短準備時間,整體流程約需 2 至 3 個月。然而,買家仍需有充分心理準備,因為每個環節都涉及細節與審慎判斷。

 

初期買賣雙方需花 1 至 2 星期商議交易條款,隨後進行盡職審查,通常需時 3 至 4 星期,以確保公司財務、法律及營運狀況清晰透明。

 

完成後進入付款及股份轉讓階段,來回處理約需 1 星期。

 

銀行轉名則可能需時 1 至 2 個月,期間公司戶口仍由前任擁有人掌控,佣金若存入該戶口,買方未必安心,建議待轉名完成後再安排發放。

 

同時,買方可開始安排持牌人員上崗,為業務啟動作好準備,但此步驟亦需時間配合。

 

整體而言,雖然流程相對快速,但每一步都需謹慎處理,方能順利接軌。

2)業務即時接軌

現有公司通常已具備完整營運架構,包括持牌人員、客戶資料、系統流程及市場定位,買家可在完成基本交接後即時展開業務,毋須繁複準備工作。

 

其中現成的負責人員(Responsible Officer)及銀行賬戶更是關鍵優勢。現時新公司開設銀行戶口難度甚高,銀行因應反洗錢規定,審查程序繁複,來回文件往往需時數月,甚至超過半年,嚴重影響業務啟動時間。透過收購,買家可直接承接現有銀行戶口及財務操作,大幅減少行政障礙與時間成本,加快資金流動與交易安排。

 

然而,業務配套雖然現成,卻仍有機會不完全符合新經營者的實際需求。例如原有系統可能不支援新的業務模式或客戶管理方式,持牌人員的背景與專業範疇亦可能與新業務方向不符等。

 

因此,收購雖然可加快進場,但仍需針對自身策略進行調整與整合,才能真正發揮收購的價值。

IT_E
shutterstock_289482353.jpg

3)現有客戶關係

確實,收購現有公司雖然可即時承接客戶關係,但這部分同時蘊含潛在風險。原有客戶群可能已建立一定信任與依賴,買家需持續提供服務以維持關係,避免流失。

 

若過往曾出現不當銷售行為,例如誤導性推介、未有充分披露風險或未按客戶適合度原則行事,則可能埋下投訴或合規問題的伏線。

這些潛在問題不一定在收購初期顯現,但一旦客戶提出申訴,或監管機構進行抽查,買方便需承擔相關責任。尤其在金融業,監管機構對銷售行為的紀錄、合規流程及客戶投訴處理均有嚴格要求,若未能妥善處理,可能導致罰款、牌照受限,甚至影響公司聲譽。

因此,在收購前應進行詳盡的盡職調查,特別針對客戶投訴紀錄、銷售流程、合規制度及員工操守進行審核。收購後亦應即時加強內部監控,重新培訓前線人員,並主動與客戶溝通,釐清服務方針與責任界線,以減低風險並重建信任。這不僅是風險管理,更是長遠營運穩健的關鍵。

4)財務狀況

在收購公司前,財務狀況是不可忽視的核心環節。即使目標公司表面營運正常,背後可能仍存在外部負債、未清費用或潛在財務承擔,若未經審慎調查,買方可能在交易完成後才發現問題,甚至需承擔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。常見風險包括拖欠供應商款項、未繳稅項、員工薪酬爭議,或與第三方的合約義務。這些都可能影響公司現金流、信用評級,甚至引發法律糾紛。

因此,在收購前進行全面的財務盡職調查至關重要。買方應審閱財務報表、銀行對帳紀錄、稅務申報、合約文件及任何潛在訴訟紀錄,並與會計師或專業顧問合作,確保所有財務資料真實、完整。必要時亦可加入保證條款或設立過渡期安排,以保障自身利益。財務透明度不僅關乎風險控制,更是收購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。

Account_A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