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萬唔夠就出事?
- Simon Liu

- 8月25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在香港做保險經紀,RO(負責人)除了要懂得簽單、管人、搞業務,還有一樣不能忽略的,就是合規。尤其是第41章附例L——《保險業(持牌保險經紀公司的財務及其他要求)規則》,這條附例雖然只是次級法例,但實際操作上,它的分量絕對不輕,甚至可以說是保監局查牌時的「指定動作」。
這條附例列明了多項公司必須遵守的要求,包括:專業彌償保險(PII)、客戶賬戶管理、審計報告、簿冊及賬目保存,以及今天要講的資本與淨資產要求
「50萬」這條底線,不能踩
附例第3及第4條清楚寫明:公司任何時間都要維持最少港幣50萬元的資本及淨資產。這不是年尾結算時才看的數字,而是全年都要守住的底線。
但現實中,公司日常開支多的是——佣金、租金、薪金、保險費……一輪操作下來,銀行戶口的結餘可能一下子就跌穿50萬。如果老闆又想抽資金去做其他投資,資金調配稍有不慎,就可能觸碰到合規紅線。
雖然保監局不會天天來查你戶口,但年尾審計報告一出,發現你某段時間資產不足,就會記錄在案。這種「技術性犯規」雖然不至於釘牌,但一封違規通知、一筆不良紀錄,對公司形象和日後審批都會有影響。
合規不是聽風,是要看原文
行內人有時會在聚會、飯局聽到一些「風聲」,例如「某某公司都係咁做」、「聽講保監局唔會理咁細」等等。但這些說法,未必可靠。
真正面對監管機構時,不能靠「我聽人講」來解釋。要有理據、有權威,最好是直接引用法例原文或官方指引。所以,RO要養成習慣:風聲可以聽,但決策前一定要查證,最直接就是去看法例原文,不要偷懶。
合規支援:不是人人都要請全職
對不少中小型保險經紀公司來說,請一位全職合規人員,成本不低,而且合規問題未必天天出現。這時候,選擇合規顧問服務就成為一個更靈活的選項。
透過顧問支援,公司可以在需要時獲得專業意見,甚至採用已經經過保監局現場審查的合規系統,減少試錯風險。這樣不但節省資源,也能讓公司在面對監管時更有底氣。
小結:RO的責任,不只是業務
合規這件事,不是阻你做生意,而是幫你穩住根基。RO要熟悉條例內容,了解每一項要求,避免因疏忽而留下紀錄。與其事後拆局,不如事前預防,建立好制度,才是真正的長遠之道。






留言